今年以来,陕西省滨州市致力于教育、科技、人才创新合作。以“学校、学校、企业、产教”三个环节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和教育产业融合。以校校对接促进资源共享、校企对接促进转化成果、教育产业对接促进校企人才供给,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滨州市可以通过校校联动、资源共享赋能,构建多尺度教育外包融合新格局,实现教育资源高效流动和深度融合。全市建立18个城乡教育社区,与西夏名校建立对口帮扶关系n,辐射和促进了全市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同时,组织28个热门教师工作室、热门班主任工作室,开展90场教学活动、50场讲座,惠及1800余名师生。此外,核心教育团队赴西藏阿里地区、格吉县开展为期六天的教育培训活动,有效搭建了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促进教育经验互学互鉴;与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联合办学签约仪式,与企业及同类院校成立职业教育联盟,促进实训基地资源共享,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深化校企关系方面,滨州市坚持以“企业提出问题、大学解决问题”的理念,积极搭建学校招生合作桥梁,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该市联合西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加快咸阳智聚精细化工研究院运营,并将举办新经济材料高端能源化工材料等专场路活动,吸引全区20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对接交流。同时,西安理工大学与陕西万德石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平台成立。针对万德石油高端添加剂研发的技术瓶颈和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西安理工大学科研组开展了开发采购优质快效聚丙烯酰胺絮凝剂并与该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技术合作,有效利用西安科技大学煤炭专业的优势,围绕煤炭绿色安全开采、瓦斯综合治理、煤矿“深井高瓦斯”开采问题等关键问题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切实提高滨州市和学校用煤安全和效率,切实提高工作主体的安全和效率。此外,我们不断深化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合作,利用名校资源带动产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签署合作协议。暑期组织首批学生来BIN开展实践性校研活动呃,做到教育供给和发展的需求精准对接,形成“学校与地区相互促进、产学研结合”的良性循环。
滨州市围绕“1+4”产业体系,开辟了产教联动的职业教育新路径,推动产教融合、产业发展同频体现,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精准对接。该市共组织职教中心各专业110名学生到省外实习、调研、研讨,并同意与吉利汽车、奇瑞汽车等多家企业合作,进一步完善工业学校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专业体系建设;安排12名专业课教师参与跟进在陕西宾德瑞矿山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咸阳利德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滨州中医院、滨州工六幼儿园等企业、医院、学校实习。同时,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建成机电技术应用、平面设计两个实践实训室,为技能工人、技术工人的培养提供硬件支撑。建有“滨州职教中心学生实训基地”,为广大职业教育学生拓展新的实习实训渠道。
下一步,滨州市将继续完善“三通”机制,深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更有力支撑科技教育改革人才体制机制攻坚战。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秦峰|赵琴妮)
 WS69034929A310C4DEEA5EF3BB
 https://shx.chinadaily.com.cn/a/202510/30/ws69034929a310c4deea5ef3bb.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