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巍:行走东西方的艺术桥梁——跨界画家、舞
发布时间:2025-11-01 10:24
沉巍:行走东西方的艺术桥梁——跨界画家、舞蹈家、导演,在东西方美学的交汇处探索人类共同的精神主题 沉巍:行走东西方的艺术桥梁——跨界画家、舞蹈家、导演,在东西方美学的交汇处探索人类共同的精神主题 10月19日,公众在纽约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波坎蒂科中心参观了展览。图片由卡托纳艺术博物馆提供。 五十年前,中国艺术家沉巍在湖南第一次拿起画笔。七岁时,他并不知道这一刻将开始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之旅。 现在,纽约已是仲秋时节,沉巍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看着四位美国舞者在大画布上翩翩起舞。他们的身体变成流动的笔触,溢出线条在画布上——每一次转身、转身和滑行都留下了颜料的痕迹,将舞蹈和绘画融为一体。 身为编舞家、舞蹈家、导演和视觉艺术家的沉巍,在这次由纽约卡托纳艺术博物馆与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波坎蒂科中心联合举办的展览中,巧妙地将自己多元化的艺术面貌串联起来。 “我研究了几十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戏曲、绘画、书法到舞蹈。中国文化之美就是几千年文明积累下来的东方行为。”沉巍说:“到了西方班底,我逐渐了解了西方文明的美学,绘画、舞蹈、音乐、电影、戏曲。我对这两种文明同样热爱。我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身份,它根植于中国文化,又与西方文化紧密相连,融入人类共同的文明。” 沉巍(中)跳舞乐队成员(左起)Harlie Yahn、Aubry Mason、沉巍、Alex Speedie 和 Zak Ryan Schlegel 在纽约卡托纳艺术博物馆“沉巍:静止/移动”展览开幕式上表演后合影。图片由卡托纳艺术博物馆提供。 在卡托纳艺术博物馆的展览“沉巍:静止/运动”中,观众将看到早期的“音乐与运动”和“运动”书法毛笔。它的荒野作品更加抽象,利用身体内力的流动、音乐的脉动、舞步的节奏通过画笔或身体呈现在画布上。他的绘画与他的舞蹈训练和书法根基密不可分。 有些作品附有可扫描的二维码,让观众可以直接聆听激发他创作灵感的音乐。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波坎蒂科中心的展览集中展示了沉巍的最新系列作品。这些作品使用了抽象以山水来表达灵性和精神山水,延续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念。 卡托纳艺术博物馆馆长兼首席策展人米歇尔·云·梅普尔索普表示:“我们很荣幸能与波坎蒂科中心合作。”他表示,这次展览与合作已经准备了很多年,现在终于走到了一起。 “这是一个自然的契合。” 除了视觉艺术呈现之外,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和博坎蒂科中心还邀请沉巍举办驻场舞蹈表演。在此期间,他构思并排练了一部专门为美国舞蹈节委托创作的新作品。 “我们认为这是两个展览场馆共同呈现沉巍艺术全景的绝佳机会——不仅是视觉艺术,还有行为艺术。”云翠兰说道。 《无题#31》将于10月1日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波坎蒂科中心“沉巍:静止/移动”展出9. 图片由卡托纳艺术博物馆提供。 波坎蒂科中心是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的一部分,是一座位于洛克菲勒庄园僻静的树林中的非营利艺术中心。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沉巍的最新系列作品《蓝色的悬浮》。这批丙烯画作品的灵感来自于他舞蹈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实践——“身体的自然发展”。 展厅高高的屋顶下,2023年全新水彩系列《心景》缓缓展开,每一个都与空间的光线相映照,呈现出更加明亮的呼吸感。 “反射元素”系列的八幅作品来自疫情期间沉巍滞留在巴黎的那段时光。在《孤城》中,他受到北宋山水画传统的启发,创造了一种以金棕色为基础,结合抽象自然形态的新技法。 “他最新的心景是nappapattract更柔和的色调和更微妙的水彩画轰动一时,”波坎蒂科中心策展人卡特里娜·伦敦 (Katrina London) 说道。 “波坎蒂科中心展出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指向某种抽象景观,但同时,它们又像舞蹈。你可以在它们身上看到运动的痕迹。它们就像风景、舞蹈和他内心深处的梦想,”他说。 在纽约卡托纳艺术博物馆“沉巍:静止/移动”展览开幕式上,沉巍编舞家和沉巍舞蹈团表演了《连接转移》(Connect Transfer)。图片由卡托纳艺术博物馆提供。 卡托纳美术馆馆长云翠兰表示:“每当我想到沉巍,我就会想到他是一位全球意义上的文化使者。他在舞蹈和视觉艺术方面的跨界实践超越了邪教之间的鸿沟。” 他说,沉巍从小就沉浸在中国传统工笔画、书法和西方肖像画的熏陶下,积极进行绘画实践。e. “我相信,当西方观众来到展览时,他们会找到一种从自身体验中进入作品的方式——无论是抽象表现主义、中国书法,还是山水画传统。欣赏沉巍作品的方式有很多。”他说。 沉伟的艺术世界,从童年到现在,始终表现出多元而又统一的创造力。 “我一直追求艺术和一切美好的事物,”沉巍说,“它引领了我人生的成长。” 1968年出生于湖南,六岁开始学习书画,九岁开始学习戏曲。多年的训练让他对东方美学有了深刻的理解。此后,他涉足西方油画、壁画,并开始学习舞蹈。 1995年移居美国后,他进一步探索电影艺术。 1989年,沉巍通过与美国舞蹈协会联合举办的项目开始涉足现代舞。艺术节和广东舞蹈学校。三年后,他成为中国第一家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的创始成员。 1995年,他在全国现代舞大赛中获得编舞和表演一等奖,后获得尼古拉斯/路易斯舞蹈剧场实验室奖学金赴纽约深造。在那里,他拓展了自己的艺术视野,涉足电影领域,并继续探索舞蹈理论、编舞和绘画。 2000年,她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团——沉巍舞蹈艺术团。 “反映元素”系列于10月18日在纽约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波坎蒂科中心举办的“沉巍:静/动”展览中展出。图片由卡托纳艺术博物馆提供。 沉巍说:“我会努力找出我所有的好奇心和热情。”多年来,他游走于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当代艺术之间,从开放ra到绘画,从舞蹈到电影。这些不同的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理解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我不是故意把它们放在一起的,”他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感官和理解在不断变化。每种媒介都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更多地看到一件艺术品,不仅是从东方或西方,而是从整个人类文明的角度。” 沉巍近期的抽象山水作品延续了他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自然世界的对话。 据两馆联展介绍,这些大型作品呈现出电影般的意境,仿佛将观众包围。大型画布在尺度上直接与身体对话​​,激发观众深入思考自然、流动和感知之间的联系。 其中之一是一幅巨大的、深褐色调的画作,在进入洛克菲勒酒店时迎接游客兄弟基金会的波坎蒂科中心。这部以疫情为主题创作的作品是沉巍在阅读但丁《神圣喜剧》时完成的。他仅使用棕色,通过层层叠加和高难度技巧,将单色的可能性推向极致。 策展人卡特里娜·伦敦指出:“阅读神曲时,他思考的不仅仅是风景,还有心灵的旅程。”这件作品的技法非常复杂,沉巍在仅用一种颜色的亚麻布上所达到的效果令人惊叹。 沉巍表示,他希望展览能让观众感受到某种“大学”——从人们在自然之美面前共同的敏感,到自然世界无形的本质,再到其中流动而永恒的时间感。 “我认为这是人类的共性。”他说,“在中国文化中,pakira这种感觉特别强烈,可以通过传统艺术形式来表达。同时这个时候,你还可以用更直接、更现代的方式来呈现,让它对观众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吸引力。” 洛克菲勒兄弟基金会项目总监本·罗德里格斯-库贝纳斯 (Ben Rodriguez-Cubenas) 表示:“我认为他的美学很感人,因为它以一种可以相互联系的方式吸收了东方和西方的传统。” “在世界分裂的时候,这一点尤其重要。 古巴画家何塞·加布里埃尔·卡帕斯(Jose Gabriel Capaz)也是该基金会的常驻艺术家,他也表示,他在沉巍的作品中看到了“普遍的融合”。 “我喜欢那些以更完整、更普遍的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而不是局限于画布。在沉巍的作品中,这一点体现得最为明显,我很享受这种体验——就是这样,被人为地一分为二。” 《画笔运动与音乐#4, 2023》正在纽约卡托纳艺术博物馆的“沉伟:Funters/Movements”展览中展出。图片由卡托纳艺术博物馆提供。 在加藤开幕式上纳艺术馆,沉伟舞蹈团展示了他2004年创作的作品《连接传递》的2A片段。舞者身着蓝色、粉色、黄色、紫色等颜色的服装,身体浸满了彩色颜料。他们在帆布地板上移动、翻转和滑动。随着表演的进行,画面最终变成了一幅绚丽的抽象画。 切尔西·雷茨洛夫 (Chelsea Retzloff) 曾是沉巍舞蹈团的舞者,现担任该团的行政和教育总监。他多次以“笔触舞者”的身份参与演出,用身体在画布上留下笔触,将沉巍的艺术观念转化为看得见的轨迹。 “我从头到脚被颜料涂满了很多次,花了好几天才洗掉。但这个过程真的很有趣。颜料很冷而且很滑,这次经历真的很考验舞者作为艺术家的快速决策能力。这个挑战完全不同与现代舞不同,”雷兹洛夫说。 雷兹洛夫随团多次访华。对于一名美国舞者来说,表演一部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作品是一种充满挑战但又充实的经历。 “作为一名美国舞者,我对身体力量和动作有很强的意识,但为了在沉巍的作品中体现出中国元素,我不得不进行深层次的内部调整。我需要改变和发展我的内心世界,学会敏感,学会拥有一种内心的心态……这让我可以去另一个地方旅行,”他说,并补充说,这就是他喜欢与沉巍合作的地方——他强迫“艺术家”。 ” 沉巍享誉世界的作品《卷轴画》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亮相。 《画卷》涵盖了沉伟的主要艺术理念:绘画与舞蹈的深层联系。舞者用身体在大画布上画出水墨般的卷轴流动,向世人展示东方AE之美。美学。如今,他创作的新作品将继续涵盖舞蹈、绘画、写作、音乐,并将巡演东西方,让更多观众再次见证他跨界艺术的独特之美。 《Mindscape #3》(2023),在纽约洛克菲勒兄弟波坎蒂科中心的“沉巍:静止/移动”展览中展出。图片由卡托纳艺术博物馆提供。 WS69050037A310C4DEEA5EF817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11/01/WS69050037A310C4DEEA5EF817.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