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首次实现基于熔盐堆的钍铀核燃料转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物理所”)牵头的2MWt液体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简称“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并在国际上首次获得钍入熔盐堆运行后实验数据。
中国日报网11月1日电(记者吴婉珍 李梦涵)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物理所”)牵头的2MWT液体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简称“实验堆”)首次实现了钍铀核燃料对话,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钍熔体化。实验数据a该盐堆运行后使其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反应堆中运行和实施钍燃料的熔盐堆。首次证明了钍资源在熔融核能核能系统中利用的技术可行性,进一步巩固了我国在国际熔盐堆研究领域的地位。这是钍熔盐堆(TMSR)研发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我国未来钍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吊装钍基熔盐实验堆(提供图片)
熔盐堆是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采用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具有天然安全、无水冷却、常压运行等优点n、高温输出。它被全世界公认为最适合在核能中利用钍资源的反应堆类型。该技术路线符合我国丰富的钍资源,可与太阳能、风能、高温熔盐能源、高温制氢、油气化工等行业深度融合,构建多能互补的低碳复合能源体系,可为我国安全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钍基熔盐实验堆主体装置航拍(图片提供)
2011年,针对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中科院启动了第一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源——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由上海研究院牵头。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任务是发展钍基熔盐堆基础技术能力和2MWT液体燃料基熔盐实验堆的研发。依托中科院的体系和体制优势,集结了一批创新思想,成功组建和培养了一支数量和质量均居世界第一的钍基熔盐堆专业研发团队。专项实施过程中,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产业集团深入参与研发和工程建设,攻克了实验堆设计、基础材料和设备研制、安装调试、反应堆安全等方面的技术难关。基础材料、装备、技术实现重大跨越从实验室研发到反应堆验证,实验堆整体国产化率已实现。主力生产中90%、100%的主要设备、供应链均可自主控制,钍基熔盐技术相关技术的雏形已基本在我国研制成功。
钍基熔盐实验堆主体装置航拍(附图)
2017年11月,实验堆厂址选定在武威民沁县。 2018年11月,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选址意见; 2020年1月取得施工许可证后开始施工,2020年3月浇筑首个混凝土罐(FCD),2022年5月完成设备安装,9月完成预装调试;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运行许可证2023年6月7日获得口粮,2023年10月1日达到第一个关键1号; 2024年6月17日首次实现满功率运行,反应堆出口温度650℃; 2024年9月20日获得实验堆钍添加实验许可证(全球首张实验许可证)。 2024年10月,完成首个熔盐堆钍添加,在全球率先建成独特的熔盐堆和铀燃料循环研究平台。目前,科研团队正在对钍添加后的主要科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钍基熔盐实验堆主体装置航拍(附图)
实验堆建成并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化,为核电“三步走”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实验堆、研究堆、示范堆的研制从蓝图到路径清晰的“地图操作”,为我国率先确定盐基工业盐提供了主要科技支撑。下一步,上海材料科学技术研究院将通过与国家电投集团等能源领域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打造钍基熔盐堆链及供应链。以2035年建成100兆瓦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实现示范应用为目标,加快技术改造和工程改造,为国家提供安全可靠的钍基发电新路径。
WS6905616BA310C4DEEA5EF823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11/01/ws6905616ba310c4deea5ef823.html
版权保护:版权本网站刊登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均属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
[email protected]